金秋十月,学习当时!在矿勘所党支部组织下,我有幸在工作之余观看了由陈凯歌导演执导的《志愿军》第2部曲——“存亡之战”。
正如片头所序,“战争巨制,铁血不灭”!影片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与“联合国军”进行12昼夜的激战,最终成功阻止敌军进攻的宏伟故事。通过李家三口的亲情、战友间的友情以及战士们誓死守护防线的家国情,表现了志愿军将士们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恢弘的战争场面、激烈的搏命厮杀、悲壮的英雄浴血,将观众重新带回到73年前的那场惊天动地的生死决战之中,硝烟弥漫之际,屏幕前的我们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冲不破的钢铁防线。1951年5月下旬至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为遏制“联合国军”北进,在朝鲜涟川、铁原地区顽强抗击美军4个师的轮番进攻,以2.5万人的兵力成功抵挡了敌军近5万人的强大攻势。电影中,敌人的步、坦、炮协同向铁原进攻,在后勤弹药补给困难、制空权失去的形势下,一辆辆坦克犹如钢铁猛兽向志愿军压制,将敌人的强大、凶狠展露无疑。敌我兵力装备相差如此悬殊,要想完成阻击任务,难度可想而知。尽管注定是一场恶战,但63军“个个都是猛张飞”,用“钢牙口”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片中军事专家吴本正正在了解战士们使用武器情况时,“抵近进攻”四个字打破了他对常规战场的认知,也让屏幕前的我形神颤栗。对战士们来说,没有什么敌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武器装备的差距总是伴随着可歌可泣的悲壮英雄之气,恰如“9月25日,在海南岛,我国火箭军向太平洋海域成功试射一枚洲际导弹。”的消息总是那么振奋人心,国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志愿军战士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钢铁猛兽战斗、李想最后毫不犹豫引爆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时候,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此时此刻在我脑海中如此的具象。
铁血柔情与家国情怀。影片在对战争残酷的直观刻画下,通过隐喻的镜头和充满浪漫情怀的情节设计,将个人命运、家庭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来揭示中国人民志愿军何以能创造奇迹。作为影片的重要叙事线索,父亲李默伊、儿子李想与女儿李晓一家的团聚与离别,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片中对李默伊和李晓随身携带的家门钥匙给予了多次特写。钥匙不仅代表他们对小家的守护,也象征着志愿军将士们对祖国安全和人民利益的誓死捍卫。战士们手中传递着的名为“死不了”的小红花、李想战斗至最后一刻壮烈牺牲时舔舐的糖纸,无不代表着家乡的温暖和希望,寄托了家人对志愿军将士平安归来的期许,象征着残酷战争中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反攻回一防的那场夜雨,打湿的泥土泛起的腥味,勾起战士们思乡的情绪,那熟悉的味道是故乡温柔的呼唤,更是与敌人厮杀的动力,是必胜的信念,是不朽的精神。或许他们早已知晓自己的命运,理想的实现不会是一片坦途,但希望就在那里,永远不会消逝!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在战争的宏大叙事背景下,通过细腻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守护山河家园、万家灯火而冲锋陷阵的大无畏精神和不屈意志,同时以强大的情绪感染力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理性反思,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引导观众了解历史、铭记英雄、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地质青年,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不朽丰碑将永远屹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